中国的色彩文化


来源:中国色彩网     责编:   阅读:15935 发表时间:2010/11/5 9:13:38   字体:【大】【中】【小】


有一次,一个老师在汉语课堂上问学生一个问题:“如果我去参加你的婚礼,打着一条洁白的领带,你见了以后,有何感想?”美国学生回答:“我会感到很奇怪。”日本学生回答: “我非常高兴。”香港学生回答:“我气死了。” 由此可以看出,同样的一种颜色,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民族,对它有不同的好恶情感。这是因为人们赋予了颜色不同的含义,形成了不同民族的色彩文化心理。

中国人自古对颜色就有丰富的认识,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颜色词。而且人们又从传统的哲学思想、民俗文化、色彩联想等出发,赋予了各种颜色不同的象征意义,形成了独特的中华色彩文化。

颜色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可是一旦人们把它与社会政治、文化、礼仪等问题联系起来,它便有了三六九等的差别。古时候,中国人把颜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色”,包括青、赤、黑、白、黄;另一类是“间色”,包括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紫、缥(淡清色)、骝黄五种。这可能是很早的时候,古人在诸多的颜色中,发现了有些颜色是基本色,它们互相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就能产生新的颜色,所以称之为“正”色,而有些颜色是在搭配中产生的,所以称之为“间”。久而久之,人们对色彩逐步形成了不同的爱憎情感。据《论语》中记载:“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讨厌用紫色代替红色,讨厌用郑国的乐曲代替典雅的乐曲,讨厌用花言巧语颠覆国家的人。在这里,孔子把他的观点和爱憎感情注入了色彩之中。

另外,中国人赋予各种颜色的文化含义,还与中国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切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最早的创立人是子思及其门徒孟子,而实际上完成此说的人,是战国末齐国人邹衍。他的著作《邹子》和《邹子始终》都已经失传,我们只能在其他史书中见到他的理论。邹衍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元素称之为“五德”,也叫“五行”。他认为这“五行”之间是互相制胜的,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世界按照这个规律,循环更替,改朝换代。他的理论当然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因为未当上皇帝的地方军阀,希望自己有机会夺得王位;当上皇帝的,认为自己是顺乎天意掌握了政权。

这种阴阳五行学说,把东西南北中五方,春夏秋冬四季和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联系在一起。根据《吕氏春秋》、《礼记》、《周礼》、《淮南子》等书中记载,它们相配的情况是这样:东方天帝是太昊,属木,主春,木为青色,所以叫青帝;南方天帝是炎帝,属火,主夏,火为赤色,所以叫赤帝;西方天帝是少昊,属金,主秋,金是白色,所以叫白帝;北方天帝是颛顼,属水,主冬,水是黑色,所以叫黑帝;中央是属于“土德”的黄帝,为黄色。宋代理学家朱熹说:“黄,中央土之正色。”传说轩辕黄帝得“土德”,穿黄袍,戴黄冕,所以黄色便成了帝王之色,是皇权的象征,代表着尊贵、威严和至高无上。我们到北京故宫去看一看,整个故宫的大部分屋顶都是黄色琉璃瓦,皇帝的衣服是黄色龙袍,出巡时打的是黄色龙旗,坐的是黄色龙辇,后宫寝室是黄色的龙被、龙帐,皇帝的诏书更是写在黄绫子上。总之,黄色成了皇帝的专用色,其他人是绝对不能用的,如果用了,就会有生命危险,因为擅自使用黄色意味着有谋反篡位之心。唐朝时,黄巢写了一首《咏菊》诗,歌颂黄色的菊花,自然被定为“反诗”之列,他是借题抒发自己的造反之心。这首诗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正是用满城遍布黄色的菊花,暗喻起义军希望推翻统治者,夺取政权的愿望。

黄色

在近代,中国人的色彩文化融入了西方文化,赋予了“黄色”一些新的意义。人们把一些色情、淫秽的事物冠之以“黄”,如:黄色画报、黄色小说、黄色电影、黄色录像、黄色酒吧等,进而把取缔这些不良现象,叫做“扫黄”。有人传言这种观念来源于美国。19世纪时,美国报业巨子普利策创办的《世界报》与另一报业巨子威廉 赫斯特主持的《纽约新闻报》两种刊物竞争时,《纽约新闻报》将原《世界报》栏目《黄孩儿》挖走,由此掀起了两份报纸对《黄孩儿》的争夺,之后,两份报纸借人们对此事的关注大肆策划刺激性报道,争夺群众。由此被人们戏称为“黄色新闻”,这种说法很快被人们接受并沿用至今。无论这种观念源自何方,中国人对黄色的理解是中西合璧的。由此可见各种文化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红色

红色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喜庆之色。不管是逢年过节、贺寿嫁娶、买卖开张、竣工典礼等各种庆祝活动,人们总是用红色作为主色。结婚时,要贴大红双喜字,新娘子穿红色衣服,戴红花,坐大红花轿,新郎要十字披红,洞房要布置得红彤彤,点红蜡烛,铺红被褥。人们称“结婚”为“红喜”。春节时,家家贴红春联、红福字,挂大红灯笼,放红爆竹,给孩子的压岁钱用红纸包上。各公司、商店发的奖金,也是装在红袋内,叫做给“红包”。妇女生小孩,要送红鸡蛋等。所以红色在中国是幸福、欢乐的象征。

在近代,红色又与政治意义相结合,出现了红区、红军、红色根据地等词语。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人富起来了,这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人们把这种嫉妒心理称为“红眼病”。

中国人对红色也有一些禁忌。在给别人写信的时候,禁用红色笔,因为这是一种断交的表示。也不用红笔写别人的名字,或在别人的名字上画红钩、打红叉,因为中国古时候,在处死罪犯时,才在他们名字上打红钩。

白色

白色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们来说,是纯洁明亮、高雅和坦率的象征,所以在西方举行婚礼时,新娘子身着白色婚纱;在日本则穿白色日本服装,客人打白领带。可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白色表示肃穆和哀悼,只有在举行传统葬礼时,才使用白色。灵堂的布置使用白花,用白布做“台裙”,供桌上点着白色蜡烛,四周墙壁上,挂着白色的挽联。死者的亲属穿白孝衫、白孝鞋和戴白孝帽。出殡时,打的是白纸幡,撒的是白纸钱。总之,白色给人带来静穆、哀伤的气氛。中国古书《礼记》中说:“素服(白衣),以送终也。”因此人们称葬礼是“白喜”。但是由于受西方的影响,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在婚礼上会先穿白婚纱、黑礼服举行典礼,之后再换上红色的旗袍参加酒宴,展现了中外文化交融的景象。

白色和红色一样,在近代也带上了政治色彩,出现了白区、白色恐怖、白色政权等词语。另外,在京剧表演艺术中,白色脸谱象征奸诈、阴险和歹毒。历史上的奸臣,如曹操、赵高、严嵩都施以白色脸谱。

黑色

黑色因为其颜色本身较暗,给人一种庄重、沉稳的感觉,所以它象征严肃和刚毅。中国古代夏朝(约前2070-前1600)和秦朝(前221-前206)是崇尚黑色的,当时的官服和旗帜是黑颜色,秦朝老百姓因为用黑布包头,所以被叫做“黔首”。中国京剧脸谱中,黑色表示刚直、勇猛、淳朴和铁面无私。多少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喜欢和爱戴的清官--包拯,就是画黑色脸谱,被人们称作“包黑子”。其他还有李逵、尉迟恭、张飞、呼延庆等人物,他们有的是草莽英雄,有的是勇猛的斗士,都有憨直、无私、可爱的一面。

在西方国家,黑色用在葬礼之中,人们穿黑色服装,带黑领带、黑围巾、黑面纱,以表示肃穆、庄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这种文化习俗也传到中国,在一些大城市,追悼会上人们戴白花,臂上缠黑纱,已是很普遍的事情了。

另外,黑色又和黑暗相关联。中国古代有一种侮辱性的刑罚叫“墨刑”,就是在人的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再涂上黑色的墨,使之永远不掉。虽然这种刑罚很久以前就被禁止了,但很多有刑罚意思的字还是以“黑”为偏旁。在汉语中,黑字也出现在许多贬义词中,凡是不光明正大的坏勾当,常常与“黑”联系在一起,如:黑社会、黑手、黑货、黑市、黑名单、黑帮、黑后台等。

“黑”字还有表示狠毒的含义,如:黑心肠。近年来,又在此义上进行了引申,将那些贩卖假货、抬高物价、坑害别人、牟取暴利的行为评价为“真黑”或“太黑了”。

绿色

绿色也是人们喜爱的颜色,它象征青春、希望、和平和充满活力。在国际上,它是穆斯林国家偏爱的颜色。现代中国在很多方面也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采用绿颜色,比如:邮政局工作人员穿绿服装,邮筒、邮箱涂成绿色;外科医生手术时,穿绿色手术衣;交通信号的绿灯表示通行等。近年来,人们把那些没有受到化学污染的食品,称之为“绿色食品”。

绿色在中国古代是底层人民的标志。官在七品以下穿绿衫,屠夫、酒保戴绿色巾帽,唐代乐府妓院里的男人戴绿纱巾,所以汉语中有“戴绿帽子”一语,明朝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吴人称人妻为淫者为绿头巾。”此语在今天也含有同样的意思,是一句非常不好听的话,十分令人避讳。因此,千万不可错用,以免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愉快。

人们为色彩赋予了语言,更在艺术创作中用色彩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在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中,画家们常用色彩体现不同的意境。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明朝时,有一次皇帝想考一下天下的画师,于是宣旨把全国的画家都召到北京,出题让他们作画,优胜者自然得到重赏。画题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无须多。画家们根据这个题目,画了起来。过了几天,画家们纷纷把画作交了上来。评审官们对几千张画进行了评审,最后选出了三张作为前三甲。这三张画的第一张是一片苍绿色的松林,松林中站着一只丹顶鹤,只有鹤顶上有一点红,称做“丹顶红”;第二张是一片青绿色的丛山峻岭,只有山凹处夕阳落山留下的一点红,称做“夕阳红”;第三张是春天的河边,一片嫩绿色的柳林里,一个浣纱姑娘手提竹篮,前来浣纱,只有她的嘴唇上有一点红,称做“胭脂红”。这三张画画得都非常漂亮,评审官们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第三张应为最好,因为这三张画虽都描绘了“万绿丛中一点红”,但对于“动人春色无须多”这句的表现,第三张就略胜一筹了。

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来源于人的生活经验。人对色彩的反映是普遍的,色彩的象征性也是非常鲜明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与民族喜欢的色彩不同,色彩的忌讳也不同。因此,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需注重色彩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返回】 【关闭

导读: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