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景观与建筑色彩的问题


来源:中国色彩网     责编:   阅读:1493 发表时间:2010/8/25 15:51:57   字体:【大】【中】【小】


色彩是一种随时代而变的事物,它的生命力在于有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与建筑的色彩都发生了变化,它们各自都向符合其领域发展规律的方向进化。从现象来说,发生在服装界的色彩变革与发生在景观建筑界的色彩情况恰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

  服装领域色彩表现的基本特征,是从压抑走向开放。由于意识形态曾是一种强势力,使得人们的服饰审美被限制在“雷池”之中,于是,中国服饰色彩文化呈现出一种低彩度形态,最盛行的只有军绿色、劳动布蓝和随后的白衬衫蓝裤子,长达数十年间,我国的民众着装呈现出一种沉闷的蓝灰色调。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自我意识迅速觉醒,也包括了对与“我的身份”紧密相关的服饰色彩意识的苏醒。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外的交流频繁,信息的流通,商品的流通,那个时尚的发源地服装领域强烈的震撼了我国民众的视觉和心灵,再加上它是随季节而动,变化多端,其造价有限,而且是相当个人化的行为,等等这些原因,都促成了这之后的色彩的“爆炸”,而且越演越烈,周期越来越短。

  建筑领域的色彩表现则是从有序走向混乱,再由混乱导致整治这样过程。中国的传统建筑是有其深厚传统的,包括它的色彩表现。有非常稳定的风格和秩序的特征。当国家因为经济与科技的落后而遭到外族侵略的时候,变革一定成为新时代领导者和民众的共同心声。这个时候,传统文化所属各个领域首先就会遭到质疑和批判,当一个强势的经济与技术浪潮夹杂外族文化扑面而来的时候,本土的传统文化就显得出奇的脆弱,就会受到重创,甚至被摧毁。而摧毁者不是外族的力量,恰恰是本族自身的成员。就建筑而言,新形式的建筑以其经济、实用、明亮、时尚和高容积率等积极因素出现的时候,那些被怀疑的传统建筑模式就非常容易被扬弃。更重要的是被压抑的求发展心态在改革开放的时期终于得到了宣泄。这个时候,除了一些学者和怀旧的人群外,更多的人们都不会顾及传统文化在都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几乎没有耐心去等待一个健康文化环境形成所必经的周期,都恨不得明天一早起来眼前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于是,新建筑才会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那些能够操纵发展的人都做起了“现代梦”,而这个“梦”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式,色彩,当然也是这个“梦”中一个抢眼的要素,于是五花八门的理想都寄托在这些拔地而起的建筑上,于是五颜六色的建筑也就屹立在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国度的城镇乡村了。而具有数千年文化滋养起来的传统景观特色就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急速地褪色。

  以首都北京为例,老北京的城市色彩曾经是非常明确,而且非常有特色,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可谓是唯我独尊的。基本上是由两个大的组群的彩调构成的。其一、是官式建筑和宗教建筑的色彩组合,以皇家的黄瓦红墙以及三种描金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穿插其中为主要特征,为辅的是绿瓦灰墙朱门彩绘王府和衙门或者赋彩艳丽的佛教道教建筑;其二、是民居建筑的色彩组合,主要的是以灰墙灰瓦赭门为主调兼施少许的彩绘。后者如群星捧月一般承托着前者,在含蓄细腻灰色调的民居烘托下,彩色的官家社庙的建筑则更加灿烂。很遗憾的是北京城市在现代化的过程没有很好地研究如何使这一特色保持下去,而放任其随着几轮的现代化大潮的淘洗,其特征迅速地褪色,那些没有文化根性的巨大的新建筑几乎吞噬这一传统的主导色。

  今天,我们很难看出北京城市色彩的主色调是什么。一定要对它描述的话,大概是一些明度较高艳度较低的彩色群。问题是这组色调全国到处都是,因此,它的特色就基本被否掉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到世界各地的机会越来越多,看到外部的世界都在靠“卖”特色“吃饭”的时候,人们才猛醒,在寻找那无价的特色的时候,才想起要调控景观色彩了,这时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还要花费很多精力去调整人们的观念,谈何容易!相类似这样“学费”交付的越来越多,昂贵的学费终于让人心疼,同时,也感到了被摧毁的传统文化给他们精神造成的失落,终于忍受不了被搅乱的景观,提出“整治”景观和建筑色彩的要求,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提出整治,我以为这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人们意识的进步,是人们走向成熟的标志。

  形象的问题需要用形象的方式来解决

  据说近来经专家研究确定北京城市的主调色为一种“复合的灰色调”。开始讨论色彩问题,我以为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因为无论如何他都激发人们正视现实,正是这个现实的深处潜藏着的可待发掘的东西。

  色彩,说到底还属于“表面文章”。它必须依附于一个实体而存在的。城市色彩出了问题,固然有色彩专业范畴内组织、设计和实施方面的问题,但是,究其根源,可能要追究到城市的总体规划、区域开发设计和建筑物设计方面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追究”是从学理文脉上来说的,而不是行政责任上说的。把问题的症结纠葛疏理清楚,对城市的建设才会有积极的意义。

  为什么要“追究”城市总体规划的问题呢?是因为这之后的建筑造型和色彩都是根据这个规划制订的法规执行的。而据我所知,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更多的是注重功能方面的内容,而对都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方面则要薄弱的多,最多也仅仅停留在空洞的文字记述。而这种文字对千变百化的造型与色彩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指导、制约和参考意义。

  对于我们这些从事造型艺术的人来说,形态定位和色彩定位是展开设计活动的依据。如果这个城市的法规中没有订立城市发展的“总谱”,那么,在建筑及其装修乃至建材生产的产业大军中,一定是各行其是,其结果是建筑出现“离谱”状态。建筑出现“离谱”状态,色彩只能根据建筑造型而存在的,因此,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是必然要出现的。

  那么,这个形象的总谱如何订立,这就需要一批专家们专门研究,筛选与整合成一个城市形象的最基本要素,从而制订出一套能够保持地方景观特色,能够符合传统建筑形式发展的文脉,又能够与现代都市生活相适应的新建筑及其外观形象塑造结合的图谱及其变化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一套整治景观和建筑外观色彩图谱的推出,要经过如下的程序:

  一、 寻找地方色彩的特征。方法是对城市进行色彩调查,找出该城市景观特征色彩家族群。这个家族群的色谱来自特定景观,其特色是由特定地域以及在这个地域上人文历史积淀的产物。这是一个色调定位的工作,是未来这个地域景观色彩发展文脉的基础。

  二、 认识诉求地区(被整治对象)的特征。方法是对要整治的区域进行考察,认识这个区域建筑的性质,历史与特征。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整改作准备。

  三、 整治建筑外观,对总体规划提出整合已经混乱了的建筑外观的建议,并且画出理想的建筑立面图。这个图谱模型最终应该由建筑师、规划师和色彩设计师共同完成。

  四、 提出建筑色彩配色概念,当具体的建筑立面图完成之后,色彩设计师就要对建筑实施色彩组合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之中,需要设计师根据他的理解提出若干套配色方案。

  五、 讨论和整合配色方案,求出最接近于理想的方案。

  六、 归纳上述过程中合理的因素,提出应用色谱及其配色方法指南,色谱与配色指南,通常包括主色调色谱、辅色调色谱和点缀色色谱,以及组合的效果。这些工具性的东西主要是便于在具体整治过程中的操作。

  关于新建筑的色彩设计应注意的事,首先的问题是当一个地区色彩配合的法规没有出台之前,作为设计师确实很难找到一个创造的依据,在这种背景下,只能建议考虑与传统建筑色彩的联系的色调和配色。

  城市的色彩设计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相当成熟的学科。其中最典型是法国著名色彩学家郎科罗(J.P.LENCLOS)教授创立的“色彩地理学”(Geographie de la Couleur)。他是把色彩学应用研究放置在地理学背景上,通过对地域环境、气候、人种、习俗、文化和历史等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认识,考察当地人的色彩意识,以及色彩在不同应用领域呈现出的结果。同时,反思这个结果对美学、对文化、对社会学、乃至经济学价值研究的意义。

  在这个学说看来,景观形象是由自然环境与人造物──建筑共同构成的。建筑是景观形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景观形象的形成则不单纯的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加,而必须经历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积淀交融而成。正是因为我们所谓的景观形象包含了这个文化和历史的沉积,才使得景观色彩具有难以言表的魔力。这是因为它们存在的地理历史乃至文化学意义的背景所决定的。否则,这些色彩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色彩地理学”还提供了一整套从色彩概念的认识、调查、整合与实用的方法。我以为:“色彩地理学”,可以是景观环境色彩设计重要的基础理论。它有助于解答我们所面临着的问题,因为,发达国家毕竟比我们先走了近五十年的路程。他们的经验有助于缩短我们探索的时间。

  都市景观色彩营造的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它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其学术性含量和技术密度很高。我个人体会是:对这一点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景观建筑色彩质量的优劣,能够关系到提升一个城市形象质量,增强居民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对社会精神文明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那么,它一定不是某个人关在画室中随手涂抹出几块色谱的问题。仅仅靠色彩学家的调查、规划与设计是无法解决这样问题的,它还有一个宏观调控建材市场、审核居民申请换色等等管理的问题。

返回】 【关闭

导读: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