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转换


来源:中国色彩网     责编:   阅读:10517 发表时间:2012/1/6 18:26:16   字体:【大】【中】【小】


B、艺术创作中影像的真实性

        我们所说绘画中的真实,是一种艺术家对生活的再造活动,是一种虚拟的创造,其显示给我们也是一种虚拟化的真实。美国照相写实主义艺术家克洛斯在其一系列作品里,以照片作为他绘画的基础,用描绘入微的刻画,使其逼真程度达到了叫人产生强烈的照相幻觉的地步。给观众以一种虚拟真实的错觉;而罗伯特•劳森伯格在其1970年的作品《人行道》(图3)中,则大量运用现成的大众传媒影像,通过拼帖等处理,一个个特定的时刻被有意的放在了一起,进而重新制造出了一种语境的真实。但作品中的真实是离开了时间的,只是象征与标志。当影像记录下的一刻,时间已经离去。在影像艺术中的真实尽管不是艺术家创造的,但其真实性仍参与艺术家的评判,反映艺术家看世界及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它体现了艺术家的选择,同时也代表个性语言成分。

(图3)罗伯特。劳森伯格《深海探测》1968 238 137 (图4)海波2000《她们-留给未来》2 (图5)海波 2000《她们-留给未来》1

        返观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早期阶段,我们第一眼看见镜中的自己时,就“建立起有机体与它的实在世界之间的关系,或者如人们所说的,建立在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 海德格尔也认为影像作为语言具有“命名”的力量,影像和人成为主体的相互交叉。我们不只在看影像,而是根据影像去看生活,并随着影像的指引去看世界。影像由于其还原真实的直接“显示”的本质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现代社会的“标志”。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标志不仅在替代的意义上能够代表所是的东西。而且标志本身其实始终就是所示的东西。”影像语言的真实力量就在这里。
        正如苏东坡所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影像艺术把无言作为一种境界,打开一个共同的以影像沟通的世界。在东方的传统中,无论从传播者或接受者的角度来看,都是通过追求空灵迹化和返朴归真达到现实内容与主体情感的升华。无言的影像在传播过程中恰恰能唤醒隐藏在潜意识和无意识中,铭刻在每个人精神构造深处真实的经验和记忆。因此,在某些方面,它比语词思维或绘画更接近无意识过程。这就是说,影像纪录更通俗易懂,对每一个观众都是平等的和开放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影像论》中对影像本质的研究表明:影像的最大特征就在于模糊。模糊来源于一切运动,运动也反映了时间的流程,连续性体现了形象的真实性。在现代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中,无意识是模糊、暧昧、永恒、空无的却又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影像纪录语言不只是诉诸于个人无意识,更主要的是作用于集体无意识的层次。比起其它记录符号,影像纪录在最大程度上能够避免文本与绘画和现实存在之间的差异。影像艺术沿着从“最初的自然的形式”向主题、形象、象征的层次逐层递进,最后达到了“全球性的文化象征的层次”。同样,在当代中国影像艺术家的世界里,很多艺术家正在影像的真实性问题有着独特的探索,从中国的普通个体生命出发,从边缘人群出发,从人类学视角出发。都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时代变迁的时空下,真实的生活境遇。象海波的《她们—留给未来》(图4)( 图5)中,艺术家通过两张不同时期拍摄的集体照。不仅仅是要表现出人与社会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力图再现往日的时光,让人们更真实地感受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返回】 【关闭

导读: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